查看原文
其他

讲话、汇报、发言稿,一定要先把提纲琢磨好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纸文章为时著 Author 薛贵辉

‍有人认为,提纲是给别人看的,只有别人要听构思时才有必要写,如果没人听,没必要多此一举了。事实上,写提纲的初心并非给谁看,而是在于理清思路、指导写作、提高效率。事实上,提纲完全是为自己服务的,不是给别人看的,不管别人听不听、看不看,都有必要写。

谈谈提纲习惯的养成

文/薛贵辉

写提纲真的很有用。

所以我一直建议大家重视提纲,养成写提纲的思维。

问题是,如何养成提纲思维?

我的观点是,从习惯开始。

从认知科学的角度,一个新习惯的养成,至少得经三个阶段:

首先,纠正认知偏差,摒弃以往的错误认识。对写作而言,就是摒弃“提纲无用”“写提纲麻烦”等错误认识,树立正确的“提纲观”。

所谓“知为行之始,行为知之成。”认识对了,习惯就容易养成,认识不对,就很难。

其次,反反复复地练习,形成条件反射。习惯不是靠想出来的,而是在一次次刻意练习中形成自然,形成下意识的行为。所以,你最重要的是在每次写作中付诸于行动,制造反馈、形成闭环。

最后,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,不是一两次就能养成的,非得百转千回方能深入骨髓、刻在心中。


然而,这三个阶段中,首当其冲的是纠正认知偏差,否则就不好付诸行动,更难以坚持下去。

如何纠正认知偏差?

我感觉,有必要廓清几个问题。

1.提纲是写给谁看的?

有人认为,提纲是给别人看的,只有别人要听构思时才有必要写,如果没人听,没必要多此一举了。

事实上,写提纲的初心并非给谁看,而是在于理清思路、指导写作、提高效率。事实上,提纲完全是为自己服务的,不是给别人看的,不管别人听不听、看不看,都有必要写。

2.什么情况下写提纲?

有人认为,写作中,只有心里没谱的人才写提纲,胸有成竹的人,凭感觉就一气呵成,没必要多此一举。

我要说的是,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不断深入的,随你心中多有“谱”,对问题的思考也很难一步到位,尤其对大稿子来说,没有提纲,很难写好。

退一步讲,即便谁真的一次性把问题思考成熟了,若不及时写下来,也不敢保证他不会忘记,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嘛!

3.遇到大稿子才写提纲么?

还有人认为,写提纲得看情况,写“大稿子”倒是有必要写,小稿子就没必要了,只消在心中打个腹稿就行,何必那么麻烦呢?

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。

如果是在特殊情况下赶稿子,可以理解;如果从写作习惯的养成看,则不太合适。

从长远看,我主张稿子不分大小,但凡动笔,都要习惯性地写提纲。哪怕是个基本的思路,哪怕就几个关键词,都是好的,至少能保障你写作时不偏题、离题。我的观点是:无提纲,不写作。

4.提纲是否会限制思维发挥?

有人说,提纲会给人束缚感。他们觉得,按提纲写东西,感觉自己思维被带上了一个紧箍咒,遏制了写作灵感,不便于思想的自由发挥。

我想说两点:

首先,提纲跟灵感不矛盾,通过提纲不仅可以收集灵感,还可以让灵感继续发酵,进而得到新的灵感。

其次,提纲不是一层不变的法律条文,不管之前的提纲是如何定的,只要萌生更好的想法,同样也是可以修改的。所谓“握笔能作三分主”嘛!谁说提纲写出来了,就得100%按照提纲写呢?工程设计图纸还允许“设计变更”呢。所以,好的创意,只要在定稿前,都可以加进去。

5.写提纲会浪费时间吗?

有些人以为,写提纲会花很多时间,只要心里思考成熟了,就直接动笔,不用花冤枉时间在提纲上。

乍一看,这话似乎有一定道理。

实际确有问题。

不得不说,单从前期谋划看,写提纲确实“浪费”了不少时间,如果把视角放到整个写作过程看,则恰恰相反。不妨算笔账,若是提纲设计得好,写起来自然就顺畅,不仅不会浪费时间,反而可以节约时间。这叫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。

作家老舍说:“尽管我只写二三千字,也需先出个提纲,安排好第一段说什么,第二段说什么…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,写起来就顺理成章;先麻烦点,后来可省事。”

古往今来,许多文章大家都有写提纲的习惯。就拿列宁来说吧,他一生写下了卷帙浩繁的论著,他是怎么写做到的?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写提纲,他在确定好文章主旨后,就开始写提纲了。

他写提纲分为三步:

第一步,把一张纸分为两半,先写左半部分,暂留右半部分,先写上章目,章目下写上节目,节目上标明几个问题。

第二步,写上各章节的立论和驳论,把每个问题需要引证的材料、事例及引文的书名、页码排列编号,依次写到提纲下面。

第三步,反复推敲、核对,把遗漏的问题补写在纸的右半部分,标明其所属的章、节。他认为提纲不仅要写,还要写得详细些。据他身边的人回忆,他写文章“通常是先写好提纲…把提纲改了两遍、三遍”。     

大量实践证明:对写作而言,提纲不是“要不要写”的问题,而是“写得好不好”的问题。我如责任地告诉你,后期修改时所加的班,都是在提纲上偷的懒!“疾书于后”的收益,完全可以有效对冲“袖手于前”的成本,而且只会赚,不会赔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